追寻传统榨油工艺

  • 内容
  • ....
  • 相关

随着时代进步,生活变迁,很多民间传统手工艺已渐行渐远。然而,许多人在享受现代化生活的同时,也在深深地怀念那些渐渐远去的民族工艺。因为这些流传了上千年的民族工艺,在那些落后的年代里,曾苦苦地支撑着经济的发展。今天的文明与进步,是与当年的民族传统工艺分不开的,但愿人们能一直关注和传承古老的民间艺术。就像今天要介绍的传统手工艺制作菜籽油。
传统的菜籽油制作工艺

制作步骤

  • 炒菜籽。将油菜籽晒干,去除杂质,用风车车干净。放入灶台大锅之中架火翻炒,判断菜籽是否炒好的方法是:根据气温高低,用指甲或木板抡菜籽,看颜色:气温高时,竹叶青;气温一般时,茶黄色;气温低时,老茶黄色。炒好后,将菜籽倒进搭斗里或晒席上摊开。
  • 碾菜籽。将炒干的油菜籽用石磥子磨破,再放到石碾槽中,用牛拉或水车带动石碾将其碾细。检验油菜籽是否碾好的顺口溜是:菜籽碾成泥,茶籽碾脱皮,桐籽要碾细。
    传统榨油工具—石碾子
  • 蒸菜籽粉。油菜籽碾成粉末之后放入木甑或揭口(木缸)中蒸。甑中有木制甑桥、竹制甑箦,内垫干净稻草,稻草要选长100至120公分,不能霉变、腐烂的。将菜籽粉放入甑中后,用稻草挽一个结放在菜籽粉上面。加火蒸煮,待甑子各方来气且汽水均匀就可以了。菜籽、桐籽以蒸软为准,不能熟透。
  • 踩枯入榨。取专用于踩枯的铁环四个,重叠在一起,将备好用于包枯的稻草一束,捆好,放入铁环中均匀散开,再将专用印籽桶放在铁环内的稻草上,倒入熟料,以桶为准,每个枯约5公斤重,踩实。然后取掉桶,边编稻草边踩枯,直到踩紧为止。稻草中间留一个圆洞,十分美观。去掉枯边上两个铁环,将枯放入木榨的木槽中。
  • 打油。千牛榨用一根大树干挖槽而成,榨下有一孔,油从孔中流出。榨槽中有油槽,油槽有坡度,便于油从榨中流出。千牛榨有四个特别的尖,两个为“进尖”,两个为“退尖”。约五寸厚。一头用铁箍包好。另有同样厚的木枋若干。将菜枯装入这根整木凿成的榨槽后,槽内右侧装上两层木枋和木尖就可以开榨打油了。这时就可以用悬挂的“千牛”(也称撞杆)撞击下层的“进尖”,菜枯受到挤压,一缕缕金黄的清油,从油槽中间的小口流出。待“进尖”全部打入后,再排好上一层的“进尖”,上层“进尖”打入后,下层的“进尖”松了,再排好打下一层,如此循环往复,直到将油榨干为止。
    传统榨油工具——千牛
  • 出榨。油榨干了,菜枯、木枋和木尖已连为一体,怎么取出来呢?这时“退尖”就派上用场了。师傅们用“千牛”撞击“退尖”,就可以轻松取出榨干的菜枯了。将榨出的菜油倒入大缸之中,并密封保存。整个榨油和工艺流程就算完成了。

榨油既是体力活,又是技术活,要将沉重的“千牛”(撞杆)稳、准、狠地撞击到“进尖”头上,需要几人一起同心协力,步调一致。为此,掌锤师傅多领头顺带喊着“劳动号子”,一边有节奏地用力一边喊,既有“嗨咿着呢,嗨咿着呵”之类呢喃语句,也有“加劲打呀,嗨咿着呢!龙神吐花啦!”“千斤撞呀,嗨咿着呢,重重打呀,嗨咿着呵!”等等。喊着号子的榨油工不像是在干体力活,似歌唱,似舞蹈,铿锵有力的号子声,和着撞杆重重的撞击声,宁静的作坊此时显得生机勃勃,激情飞扬。清香明亮的菜油从枯中慢慢渗出,随着号子声越来越响,菜油流淌得更欢了。作坊中弥漫着醉人的暖暖浓浓的油香,让劳作的人们心都醉了……

用这种木制压榨机里榨出的菜油,与机械压榨的菜油,有很大的不同,它颜色金黄且味香,热度低,桶底没有菜籽沉淀物,而且搁置时间也比机榨的菜油要长。特别是倒进锅中,总有一种菜油的芳香。